Debian 新維護人員手冊- Debian 開發者參考 (http://www.debian.org/doc/devel-manuals#devref) 描述了打包所需的 包含技術細節在內的全部詳細資訊,如倉庫結構、如何重新命名/丟棄/接手軟體包、如何進行 NMU(非維護者上 傳)、如何管理 Bug 以及打包最佳實踐、何時向何處上傳等。(參見 /usr/share/doc/developers-reference/ developers-reference 的內容,你應當解包後移除它們,再以添加了 dfsg 的上游版本號重新 打包。 作爲示例,我將使用一個名爲 gentoo 的程序,它是一個 GTK+ 文件管理器。⁷ 在你的用戶主目錄下創建一個子目錄,命名爲 debian 或 deb 或其他你喜歡且合適的名字 (本例中使用 ~/gentoo)。 把下載好的歸檔文件放在其中並解包 (使用 tar xzf gentoo-0.9.12.tar.gz 命令)。要確定解包過程中沒有發生 它必須以字母開頭;它不能與倉庫軟體包名發生衝突。還有,把軟體包名的長度控制在 30 字元以內是明智之舉。11 如果上游在它的名稱中使用了一些通用術語比如 test-suite,那麼將其重命名,以顯式指明其內容並避免命名空間 污染。12 ⁹Autotools 這個龐然大物顯然已經超出本教程的討論範圍,畢竟本文主要提供關鍵字和提示。如果你需要使用 Autotools ,請認真研讀 Autotools Tutorial0 码力 | 63 页 | 512.12 KB | 1 年前3
Debian 套件打包教學指南 version 0.29▶ buildd.debian.org: 上傳後會自動構建其他架構的套件 ▶ 命名為package_version_architecture.deb ▶ 套件內容在不同的 Debian 平台架構上皆相同 ▶ 範例: Perl 函式庫 ▶ debian/control 中描述 Architecture: all ▶ 命名為package_version_all.deb 一個原始碼套件可以產生多個平台架構 ▶ 從 rubygems.org 下載 gem 回來 ▶ 建立一個正確的 .orig.tar.gz 檔案,並且解壓縮 ▶ 根據描述 gem 套件相關資訊的檔案來初始化 Debian 原始碼套件 ▶ 命名為 ruby-gemname ▶ 嘗試構建 Debian 二進制套件 (也許會失敗) dh_ruby ( 在gem2deb裡) 執行 Ruby 特定相關任務: ▶ 替每個 Ruby 版本皆構建0 码力 | 90 页 | 691.02 KB | 1 年前3
Comprehensive Rust(繁体中文)methods that use it. • The .. syntax is called struct update syntax. 17.7 閉包 無論是閉包還是 lambda 運算式,都含有無法命名的型別。不過,這兩者都會實作特殊的 Fn、FnMut 和 FnOnce 特徵: fn apply_with_log(func: impl FnOnce(i32) -> i32, input: i32) use、super、self 10 minutes 練習:GUI 程式庫的模組 15 minutes 26.1 模組 我們已介紹 impl 區塊如何讓我們將函式的命名空間建立為型別。 同樣地,mod 可讓我們建立型別和函式的命名空間: mod foo { pub fn do_something() { println!("In the foo module"); } } mod bar 端橋接模組的獨立工具,屬於 Android 的一部分,並以 Soong 工具 的形式提供。 • 按照慣例,如果 Rust 來源檔案是 lib.rs,標頭檔案會命名為 lib.rs.h,來源檔案的名稱則是 lib.rs.cc。不過,系統不會強制執行這項命名慣例。 37.2.12 在 Android 中建構 建立依附於 libcxx 和 cc_library_static 的 rust_binary‘。0 码力 | 358 页 | 1.41 MB | 10 月前3
Kubernetes 入門線,也不需要考慮將容器連接埠對應到主機連接埠等問題。 實際上在 Kubernetes 的世界裡,IP 是以 Pod 為單位來進行分配的。一個 Pod 內部 的所有容器共用一個網路底層堆疊(實際上就是一個網路命名空間,包括它們的 IP 2-70 Kubernetes 核心原理 2 PREROUTING 鏈 PREROUTING 鏈 OUTPUT 鏈 PREROUTING 鏈 POSTROUTING0 码力 | 12 页 | 2.00 MB | 1 年前3
Hello 算法 1.2.0 繁体中文 C# 版5‑1 堆疊的先入後出規則 5.1.1 堆疊的常用操作 堆疊的常用操作如表 5‑1 所示,具體的方法名需要根據所使用的程式語言來確定。在此,我們以常見的 push()、pop()、peek() 命名為例。 表 5‑1 堆疊的操作效率 方法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堆疊(新增至堆疊頂) ?(1) pop() 堆疊頂元素出堆疊 ?(1) peek() 訪問堆疊頂元素 ?(1) 刪除佇列首元素的操作稱為“出列”。 圖 5‑4 佇列的先入先出規則 5.2.1 佇列常用操作 佇列的常見操作如表 5‑2 所示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程式語言的方法名稱可能會有所不同。我們在此採用與 堆疊相同的方法命名。 第 5 章 堆疊與佇列 www.hello‑algo.com 97 表 5‑2 佇列操作效率 方法名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列,即將元素新增至佇列尾 ?(1) pop()0 码力 | 379 页 | 18.79 MB | 10 月前3
Hello 算法 1.2.0 繁体中文 Dart 版5‑1 堆疊的先入後出規則 5.1.1 堆疊的常用操作 堆疊的常用操作如表 5‑1 所示,具體的方法名需要根據所使用的程式語言來確定。在此,我們以常見的 push()、pop()、peek() 命名為例。 表 5‑1 堆疊的操作效率 方法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堆疊(新增至堆疊頂) ?(1) pop() 堆疊頂元素出堆疊 ?(1) peek() 訪問堆疊頂元素 ?(1) 刪除佇列首元素的操作稱為“出列”。 圖 5‑4 佇列的先入先出規則 5.2.1 佇列常用操作 佇列的常見操作如表 5‑2 所示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程式語言的方法名稱可能會有所不同。我們在此採用與 堆疊相同的方法命名。 表 5‑2 佇列操作效率 第 5 章 堆疊與佇列 www.hello‑algo.com 97 方法名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列,即將元素新增至佇列尾 ?(1) pop()0 码力 | 378 页 | 18.77 MB | 10 月前3
Hello 算法 1.2.0 繁体中文 Go 版5‑1 堆疊的先入後出規則 5.1.1 堆疊的常用操作 堆疊的常用操作如表 5‑1 所示,具體的方法名需要根據所使用的程式語言來確定。在此,我們以常見的 push()、pop()、peek() 命名為例。 表 5‑1 堆疊的操作效率 方法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堆疊(新增至堆疊頂) ?(1) pop() 堆疊頂元素出堆疊 ?(1) peek() 訪問堆疊頂元素 ?(1) 刪除佇列首元素的操作稱為“出列”。 圖 5‑4 佇列的先入先出規則 5.2.1 佇列常用操作 佇列的常見操作如表 5‑2 所示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程式語言的方法名稱可能會有所不同。我們在此採用與 堆疊相同的方法命名。 表 5‑2 佇列操作效率 第 5 章 堆疊與佇列 www.hello‑algo.com 98 方法名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列,即將元素新增至佇列尾 ?(1) pop()0 码力 | 385 页 | 18.80 MB | 10 月前3
Hello 算法 1.2.0 繁体中文 Kotlin 版5‑1 堆疊的先入後出規則 5.1.1 堆疊的常用操作 堆疊的常用操作如表 5‑1 所示,具體的方法名需要根據所使用的程式語言來確定。在此,我們以常見的 push()、pop()、peek() 命名為例。 表 5‑1 堆疊的操作效率 方法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堆疊(新增至堆疊頂) ?(1) pop() 堆疊頂元素出堆疊 ?(1) peek() 訪問堆疊頂元素 ?(1) 刪除佇列首元素的操作稱為“出列”。 圖 5‑4 佇列的先入先出規則 5.2.1 佇列常用操作 佇列的常見操作如表 5‑2 所示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程式語言的方法名稱可能會有所不同。我們在此採用與 堆疊相同的方法命名。 表 5‑2 佇列操作效率 方法名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列,即將元素新增至佇列尾 ?(1) pop() 佇列首元素出列 ?(1) peek() 訪問佇列首元素 ?(1)0 码力 | 382 页 | 18.79 MB | 10 月前3
Hello 算法 1.2.0 繁体中文 Java 版5‑1 堆疊的先入後出規則 5.1.1 堆疊的常用操作 堆疊的常用操作如表 5‑1 所示,具體的方法名需要根據所使用的程式語言來確定。在此,我們以常見的 push()、pop()、peek() 命名為例。 表 5‑1 堆疊的操作效率 方法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堆疊(新增至堆疊頂) ?(1) pop() 堆疊頂元素出堆疊 ?(1) peek() 訪問堆疊頂元素 ?(1) 刪除佇列首元素的操作稱為“出列”。 圖 5‑4 佇列的先入先出規則 5.2.1 佇列常用操作 佇列的常見操作如表 5‑2 所示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程式語言的方法名稱可能會有所不同。我們在此採用與 堆疊相同的方法命名。 表 5‑2 佇列操作效率 方法名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列,即將元素新增至佇列尾 ?(1) pop() 佇列首元素出列 ?(1) peek() 訪問佇列首元素 ?(1)0 码力 | 379 页 | 18.79 MB | 10 月前3
Hello 算法 1.2.0 繁体中文 JavaScript 版5‑1 堆疊的先入後出規則 5.1.1 堆疊的常用操作 堆疊的常用操作如表 5‑1 所示,具體的方法名需要根據所使用的程式語言來確定。在此,我們以常見的 push()、pop()、peek() 命名為例。 表 5‑1 堆疊的操作效率 方法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堆疊(新增至堆疊頂) ?(1) pop() 堆疊頂元素出堆疊 ?(1) peek() 訪問堆疊頂元素 ?(1) 刪除佇列首元素的操作稱為“出列”。 圖 5‑4 佇列的先入先出規則 5.2.1 佇列常用操作 佇列的常見操作如表 5‑2 所示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程式語言的方法名稱可能會有所不同。我們在此採用與 堆疊相同的方法命名。 表 5‑2 佇列操作效率 方法名 描述 時間複雜度 push() 元素入列,即將元素新增至佇列尾 ?(1) pop() 佇列首元素出列 ?(1) peek() 訪問佇列首元素 ?(1)0 码力 | 379 页 | 18.78 MB | 10 月前3
共 17 条
- 1
- 2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