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 1.0综合运用技术、 管理相结合的安全治理措施,防范应对不同类型安全风险。围绕人工智能研发 应用生态链,明确模型算法研发者、服务提供者、使用者等相关主体的安全责 任,有机发挥政府监管、行业自律、社会监督等治理机制作用。 1.4 开放合作、共治共享。在全球范围推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国际合作, 共享最佳实践,提倡建立开放性平台,通过跨学科、跨领域、跨地区、跨国界 的对话和合作,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。 提高攻击效率,包括挖掘利用漏洞、破解密码、生成恶意代码、发送钓鱼邮件、 网络扫描、社会工程学攻击等,降低网络攻击门槛,增大安全防护难度。 (e)模型复用的缺陷传导风险。依托基础模型进行二次开发或微调,是 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模式,如果基础模型存在安全缺陷,将导致风险传导至下 游模型。 3.2.2 现实域安全风险 (a)诱发传统经济社会安全风险。人工智能应用于金融、能源、电信、交通、 民 理人才的培养,支持培养人工智能安全前沿基础领域顶尖人才,壮大无人驾驶、- 12 -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 智能医疗、类脑智能、脑机接口等领域安全人才队伍。 5.9 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安全宣传教育、行业自律、社会监督机制。 面向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公用事业单位加强人工智能安全规范应用的教育培训。 加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及防范应对知识的宣传,全面提高全社会人工智能安全 意识。指导支持网络安全、人工智能领域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,制定提出高0 码力 | 20 页 | 3.79 MB | 1 月前3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 1.0综合运用技术、 管理相结合的安全治理措施,防范应对不同类型安全风险。围绕人工智能研发 应用生态链,明确模型算法研发者、服务提供者、使用者等相关主体的安全责 任,有机发挥政府监管、行业自律、社会监督等治理机制作用。 1.4 开放合作、共治共享。在全球范围推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国际合作, 共享最佳实践,提倡建立开放性平台,通过跨学科、跨领域、跨地区、跨国界 的对话和合作,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。 提高攻击效率,包括挖掘利用漏洞、破解密码、生成恶意代码、发送钓鱼邮件、 网络扫描、社会工程学攻击等,降低网络攻击门槛,增大安全防护难度。 (e)模型复用的缺陷传导风险。依托基础模型进行二次开发或微调,是 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模式,如果基础模型存在安全缺陷,将导致风险传导至下 游模型。 3.2.2 现实域安全风险 (a)诱发传统经济社会安全风险。人工智能应用于金融、能源、电信、交通、 民 理人才的培养,支持培养人工智能安全前沿基础领域顶尖人才,壮大无人驾驶、- 12 -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 智能医疗、类脑智能、脑机接口等领域安全人才队伍。 5.9 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安全宣传教育、行业自律、社会监督机制。 面向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公用事业单位加强人工智能安全规范应用的教育培训。 加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及防范应对知识的宣传,全面提高全社会人工智能安全 意识。指导支持网络安全、人工智能领域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,制定提出高0 码力 | 20 页 | 3.79 MB | 1 月前3
共 1 条
- 1













